哺光仪安全吗?这是后台询问最多的问题之一。
我从2022年1月开始在临床给小朋友使用哺光仪,到现在已经3年多的时间。迄今为止我用过两款哺光仪,一款是低功率的,一款是弥散光的。哺光仪的安全性和剂量是明显相关的。就像安眠药,吃一片可以帮助失眠的人平稳入睡,可是如果吃100片就可能危及生命。
哺光仪使用的650nm的红光,市面上现有的功率(目镜处测量功率)从0.3-1.7mV。其他情况相同的情况下,功率越小,视网膜接受的辐射量越小,安全性越高。对向角越大,同等量的红光被稀释的越厉害,到达眼底的辐射量越低,安全性越高。弥散型的红光就是利用的这个原理,把红光的眼底辐射量稀释到一个很低的剂量来提高安全性。
一直以来,我给予哺光仪的方案都是从低功率(0.3-0.5mV)开始使用,适应1周后开始使用中功率(0.7-0.9mV),使用2-3个月后复查,根据效果来调整是否需要调整到3档。目前在我自己使用的哺光仪中,还没有出现眼部相关的并发症。
因为平时的门诊中也会接诊其他地方使用哺光仪需要复查的小朋友,目前见过1例使用哺光仪后出现黄斑区外层裂隙状断裂,不连续。这个小朋友是在定期复诊时查出来的,小朋友没有任何感觉,矫正视力1.2。使用红光治疗的功率是1.7mV,使用红光1年多出现的。
评价一个治疗方案的安全性,我们需要看见它的全貌。不能只去选择好的案例,也不能只去盯着不好的案例,需要有足够多的案例,从总体上客观的去评价。
中山眼科中心和同仁医院的临床试验,还有近几年发表的大量的关于红光治疗的文章都证实了红光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是很高的。这代表着红光治疗的全貌,高的安全性就代表着发生危险的几率很低。近几年在我们使用弥散红光后,也没有见到过严重的并发症。红光相关的黄斑外层裂隙状断裂,小囊泡,一般不影响视力,停用后部分可以恢复。
根据筛查结果,高三学生中高度近视率约30%,部分地区高达80%。如果使用哺光仪可以避免一个孩子的高度近视,相较于高度近视的眼底风险,哺光仪风险可以说是很低的。上海统计显示,高度近视在50岁后,约66%的人会出现黄斑病变严重影响视力和生活。哺光仪风险的发生率在1/1000-1/10000,一般情况下是不影响视力的风险。评估这两者的风险及收益,我想大部分心中会自有答案。使用一种治疗方案,要评价风险与收益之间的关系,如果收益远大于风险,是值得很多人去尝试的。
在我的临床经验中,哺光仪就是属于收益远大于风险的一种治疗方案,使用简单,效果强,容易坚持,收益高,风险低。在近视防控的方案中,可以作为优先选择的防控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