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展眼保健机构的思考
在中国有着数万家的眼保健机构,这些机构是由于市场庞大需求应运而生的,不管它是“科学"还是“迷信”的,却都能够很好的“生存”。要问为什么?最主要是由于医院无法拿出彻底治疗“近视”的方案。目前,根本没有一个专家可以拍着胸脯说“我可以治疗近视”。所以更多的人看到的是“商机”。眼保健机构就按星星燎原之势发展壮大,从最初的拍着胸脯讲:“我可以治疗近视,三个月还你裸眼视力1.0,”,到现在的“预防近视加深”,已整整过去了10年。这10年的代价,就是造成更多的近视眼患者。
中国的老百姓好“忽悠”吗?我看确实好“忽悠”。
我有一个朋友已到医学博士级别的专家了,对待子女近视的问题,也是很不理智的,这种不理智的形为与他的理智的专业素养形成鲜明的对比,他的孩子都近视到500度了,都不肯给他戴眼镜,理由是“眼镜会越戴越深”,天啊,我都不可想像,500度的近视,0.2的裸眼视力,不知道这个孩子是怎样用眼去观察这个美丽的世界,原来他一直生活的模模糊糊视觉环境当中。我经常反问别人,以前从来没有戴过眼镜,近视也发展到500度了,难道这个500度是由于戴眼镜出来的吗?既从来没有给孩子戴过眼镜,为什么还出了500度,更可笑的是一个博士的孩子,连基本常识都没有了吗,为什么对待孩子那么的不科学,不理智呢?
我们可以想像的眼球如同一架高级照相机,如果这个孩子眼睛不能把图像看清楚,使其眼底黄斑视锥细胞始终没有一个清晰像的刺激,这其中就失去了形觉的锐度刺激、就失去了色彩的艳度刺激、失去光的刺激,眼底会怎么办,它为了提高视觉质量,给眼底一个强烈的逆向信号刺激,而这个刺激就是加深度数的刺激。久而久之其功能低下不说,而且度数增加更快。为什么就不能理解呢?
有人说我近视就是由于调节所引起。调节,就是我们人眼从远到近有效的明视域的视觉范围的活动度,长时间的近距离用眼确实会引起睫状肌的放松能力欠缺, 也就是会造成睫状肌的痉挛,由于痉挛,使晶状体弹性降低,视远时物像成像在视网膜前,最终又回到上一段的眼底像的刺激上去了,致使眼轴的延长,度数加深。
它打破眼球整个光学系统的协调性与匹配性,所以会近视,青少年近视的发展就是由于协调性与匹配性被打破了,致使眼轴的延长,从而使度数加深。那么近视真的是有假性近视一说吗?这是一种很无奈的一种说法,人眼从远到近的为了捕捉图像,晶状体能自动如同照相机镜头“伸缩”原理类似、“变平变凸”的运动,为了使眼底黄斑中心凹的清淅像,要始终对着这个需要捕捉的图像,同进带动双眼的运动也是对着这个目标,再带动头位的运动也是对着这个目标,进行系例整合,从而达到视觉信息量最大化的要求,所以只能说是由于过度调节所引起的临时性屈光度改变,或者是隐匿性的近视。
眼保健机构完全可以在这方面做“文章”,但是眼保健机构目前处在很尴尬的境界,国家没有一个定位,致使鱼目混杂,没有一个规范的操作流程。也无法监控整个市场。近视反正没被治好过一个,反而度数都在越来越深。凡时以前讲把近视治好的最后证明都是善意的“谎言”。
曾有广告发到我的手中,说“三个月600度近视摘到眼镜,签定合约”,这样的宣传却能引起很大的轰动,其不在于治疗是否有效,中国老百姓好忽悠的原因是在于这个广告的意思太好了。医生及视光师实是求是被他们讲成“无能”明确告诉他这个广告太夸大,不可能的,但他却回答你,“别人就是假的,我也要试一下,我不能放弃这个机会”。你会彻底的被雷倒。他宁愿化去很多的钱,也不愿放弃这样的机会,虽然这个机会是子乌虚有的。这就是目前治疗市场红火的原因。还有一个病人到我这里检查的裸眼视力是0.2(睁大眼睑),近视400度。他后来去做保健治疗,结果视力提升到0.4,近视度数450度,他就说有效果,比起你来近视治疗好多了,不清楚这个0.2~0.4的视力提升竟是那么高兴的事。再细查我仍给要求他睁大眼睑,视力又恢复到0.2,实际上这个孩子就是通过眼睑的半闭状态来满足这个视力需求。他却认为由于治疗有效。真不清楚怎么来解释。
我不反对视力保健,但一定要规范,可以选择按摩、可以选择穴位治疗、可以选择灸疗、可以选择放松训练、也可以选择调节灵敏度的训练都是有帮助的,过度的夸大化就不行了,更不能说是治疗。真搞不清楚连医师资格没有的人怎么来定位治疗二字。只能说中国市场庞大,是需求定位的,不管是对的错的,市场决定了一种生存之法。如同以前的“好视立”把渐变镜当成一种治疗的手段,渐变镜本身就是一个错误的选择,绝大部份近视合并外隐斜占着比例达75%左右,但眼球运动真是按这个渐变镜的通道来运动吗?去检查一下,青少年眼球根本不会按这个通道要求来用眼,所以这也是一个美丽的谎言,它只能昙花一现,因为有广告的魅力,使我们单纯的老百姓又生活在善意的谎言当中数年,终究又退出近视控制这个市场,渐变镜的设计是一个高科技的设计,本身就是针对中老年人,有着视近视远需求的那一部份人来设计的,临床验配渐变镜的中老年人当中,有很多人没有学会使用,始终感到不太适应,所以投诉的也多,但用在孩子身上了,根本就不会这个问题存在,因为孩子的调节力量太强了,反而很适应,但用在治疗近视上,只能说要找对眼,用对人才行。
要想长久使眼保健持续健康的发展,专业决定了生存之道。除去那些为了利益而挤进市场的不规范机构,而是从医学角度,慢慢的发展这个市场。更注重培养自己的检查技能,诊断技能,康复技能,更注重倡导专业带动市场的发展,而不是销售带动市场的发展。眼保健机构才能蓬勃发展。
一次次的偿试,改变了自己的想法,市场本身就会自动净化,曾有一个台湾的朋友告诉我,视光产业的发展,必须是市场去推动的,市场会除去那些“糟粕”,以前不明白,十来年沉浮之后,最终都一一证明这句话的前瞻性。其实有些项目,在国内外市场已经反复做过的,但还会拿到大陆地区继续炒作,把项目推开,唯一理由就是中国的市场太庞大,从一线城市攻坚战开始,到二线 三线城市,再到县级镇级等,所以随便怎样,只要换个方式,生存都是可以的。
曾经台湾的“奥克拉视力复健”,曾也风迷一时,致使上海也有众多的眼科专家参与,包括我自己,也参与到研究当中,以为近视终于找到“根治”的理由。继而出现了来成式视力复健,也有幸与台湾当代视力复健大师王老师坐在一起探讨了原理,利用《视觉统合神经生理复健科学》对中国的视力保健市场做了一个康复“风向标”,全国视力复健加盟店一下子增多到数百家,三年后再去查那那些曾经信心满满的店,结果好多举步维艰。我不清楚别人怎么样,最起码我的身边几个朋友都是不想做了,想把自己的店盘出去。继而又出现更多的视力复健的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事。主要是缺乏科学的依据,从业人员素质过低,看到市场的庞大,近视人群的增多,就想参与到这块蛋糕中来,前天还有一个退休的报社记者来要求我加盟他们的视力保健机构,给我画了一个很大的很诱人的蛋糕,一问却三不知,他说我看到了有些小孩视力从0.5提高到0.8了,他就认为有效,所以要加进来参与这个项目,我实在无语,现在的视力复健虽然有创新,但是却不能出长期的效果,短期的提高一两行视力是很正常的,就是雾视同样也有效果。其理论确实有特殊的合理性,却不能代表全部正确的科学观。时间能证明一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目前的市场是越来越成熟了,只要市场的广告不是满天飞时,只要市场的内容不是随口承诺时,我想市场就会慢慢接近“成熟”,老百姓也将更加的“理智"对待视力保健。
那么到底如何来做这个市场:
一、政府引导
眼保健实际上是一个医学范筹,但是那些眼科医生根本没有时间去管理与经营这个市场,也就是说有资质的人不会去做,而眼镜的市场由于市场价格的透明化及电商的冲击,越来越多的传统眼镜店难以为继,希望另找一条途径,自然而然的把目光投入到眼保健的工作中去,却没有由于医师资质,在做这个项目时总是不能名正言顺,甚至有些政府单位是说你对,你就对的,说你错的,你就是对也是错的,深陷尴尬境界。更由于在申请时,营业执照上写视力保健项目时,工商局最后说一句“以上涉及专项审批,审批合格后方可经营”,结果眼保健这个项目,没有一个单位会可以审批的,送到药监局时,他们也不会审批,但可以监管,因为眼保健的设备都是医疗器械他们有理由监管的,没有审批,你却经营了,变成了超范围经营。其次如果送到卫生监督部门时,他们说这是医疗行为,你需要具备开办眼科诊所的所有资质认证,所以眼镜店开展这个项目都很难的。怎么来规避呢?政府应该有一个明确的定位,明确规定取得什么样的证件,走什么样的程序,可以合法,合理的开展。为了眼保健市场规范性,也可以把眼保健项目当做一个按摩类或者运动类的项目,就可以迎刃而解了,目前规范的措施只能采用与医院联合的模式才能发展。
二、 走专业化之路
视功能检查关系的视光产业发展的重要性,是不是具有科学性,可以找到N种理由,为什么要开展眼保健项目,主要是就是把看能不能把异常的视功能变成正常的视功能,就这点区别。而视功能检测关系到视光行业的专业内容,一家好的视光中心,会不会检测视功能绝对是把握专业致高点的关键因素之一。而且还要能找到视功能异常的原因,分析、诊断及处理原因,才能使视功能恢复。我常说,大树底下好乘凉,特别是近视,好多人都想做近视的治疗,却不知道近视的形成的原因,比如,调节灵敏度的降低,调节滞后,调节与集合功能的异常,能不能真正做到MPMVA,真正所谓的医学验光是不是可以充分的体验,石一宁、李丽华教授都做了大量的细致的近视基础研究,就因为有前辈的兢兢业业的研究,好让我们安享其劳动成果,专业的眼保健应定位在弱视功能康复上,理由,所有的弱视都要正确的视功能康复训练,都需要专业的指导与处理,并且是所有眼科医生与视光师共同的推荐。
三、教育普及化
一个民族的发展离不开教育, 教育的价值观体现在科学的严肃性。“忽悠”是贬义词,但有时候在这样的一个国度里需要一种“大智惹愚”的智慧,所以眼部健康教育关系着人民群众对眼健康的正确观,自己有判断是非的能力,而不是被某一个所谓的“专业机构”一忽悠就花掉成千上万的钱,结果还捞不着好处。所以眼健康的普及教育应该从幼儿园就应该开始,从娃娃抓起。后面的教育应从医院的眼科、眼镜店及网络,电视等媒体广泛的传播,普及科学用眼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