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近视



西医概述


眼在调节放松状态下,平行光线经眼的屈光系统屈折后聚集在视网膜之前。其中轴性近视超过-6D者称为高度近视,高度近视眼底出现种种退行、变性改变者,称为病理性近视,眼轴变长、眼球壁尤其是后巩膜变薄是轴性近视发展为高度近视的基础。病理性近视可能是在眼球后段过度延伸、变薄的基础上,发生视网膜、脉络膜变性,其为一种退行性改变。



  • 就诊科室

  • 眼科

  • 是否医保

  • 英文名称

  • myopia

  • 疾病别称

  • 近视

  • 是否常见

  • 是否遗传

  • 并发疾病

  • 白内障、青光眼、视网膜脱离

  • 治疗周期

  • 长期持续性治疗

  • 临床症状

  • 远视力下降、视力疲劳、眼位异常

  • 好发人群

  • 有家族疾病史的人、学生

  • 鉴别诊断

  • 远视眼、老视眼、无晶状体眼

  • 常用检查

  • 视力表检查、角膜地形图、验光、眼轴

疾病分类

按照屈光特性分为

轴性近视

轴性近视指眼球的前后轴延长,平行光进人眼内聚焦于视网膜前。

屈光性近视

屈光性近视指角膜或晶状体的屈光力强,将进人眼内的平行光束聚焦于视网膜前,见于圆锥角膜、角膜葡萄肿、球形晶状体、小晶状体等,以及老年性晶状体核硬化或部分混浊所致的屈光指数增高等。

调节性近视

调节性近视指长时间近距离用眼而出现的调节紧张或调节痉挛所致的假性近视

其他原因

如眼的钝挫伤,全身应用利尿剂、四环素、磺胺类及其他多种药物,高血糖致晶状体渗透压升高等都可并发近视。

按照近视的程度可分为

  • 低度近视或轻度近视,-3D以下。

  • 中度近视,-3D~-6D。

  • 高度近视,-6D以上。

按照病程进展及有无病理变化分为

单纯性近视

多为学校性近视,发展缓慢,20岁以后基本稳定,屈光度多在-6D以下,多数眼部没有病理改变,用适当镜片即可将视力矫正至正常。

病理性近视

通常有遗传因素,病程多为进行性。随着眼球逐渐加长,近视屈光度持续增高,一般在-6D以上,其眼球的病理变化也逐渐加重。-10D以下,眼球变性不明显者,可用镜片矫正至正常视力,-10D以上,眼球变性明显者,用普通眼镜或角膜接触镜视力均不易矫正至正常,假如有并发症,有可能成为低视力,严重者可致盲。

按照调节作用参与的多少分为

假性近视

多见于儿童或青少年,患者远视力低于正常,近视力正常。

真性近视

患者远视力差,近视力正常。这种近视不是因为调节过强所致,而是因为其他屈光因素所引起。小瞳孔下验光与散瞳验光的结果差别不大。

混合性近视

患者远视力差而近视力正常,用睫状肌麻痹剂散瞳验光时,其散瞳后的远视力有所提高,但不能达到正常。散瞳后视力提高这部分为调节过强所致,即假性近视,余下视力差这部分为真性近视,须用负镜片矫正。


 

病因


近视眼的发病因素主要为先天遗传因素及后天环境因素两大类,先天因素是由于父母的遗传,儿童从小就达不到正常的视力。而后天因素包括患者疲劳用眼造成的近视,如熬夜看电子设备、学习时不注意眼睛到课本的距离、熬夜学习等造成近视。

主要病因

遗传因素

我国高度近视的遗传基本上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一般为多因子遗传,服从遗传规律,遗传因素在近视眼的发生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环境因素

当眼球发育成熟后,假如没有先天遗传因素,则环境的改变对近视的发生发展有很大影响。青少年由于调节力很强,假如近距离用眼时间太久,可引起远视力减退,称为“假性近视”或“功能性近视”,经过休息或用睫状肌麻痹剂后,视力可部分或全部恢复。

流行病学

  • 不同种族近视眼发病率也存在差异,黄种人发生率最高,白种人次之,黑种人最低。

  • 根据调查我国的近视发病率:小学生为11.07%,初中生为19.31%,高中生为31.40%,大学一年级学生为41.31%,二年级学生为42.13%,三年级学生为47.04%。

好发人群

学生

学生时期群体用眼时间相对较长,且在用眼过程中不注意休息缓解眼部疲劳,所以更容易患近视眼。

直系亲属

即父母有近视眼患者,孩子患近视眼的几率会增高,存在一定的家族遗传倾向。

既往有视疲劳、用眼过度者

既往有视疲劳、用眼过度的人眼部休息不足,患近视眼的几率会更大。

诱发因素


青少年在发育期,由于频繁长时间近距离用眼,导致调节痉挛,引发视疲劳,持续发展导致视力减退,出现近视眼。


 

症状


 

近视眼患者一般近视力正常,主要表现在远视力上,主要有远视力下降、视物不清、视力疲劳、眼位异常等。

 

典型症状

远视力下降

近视眼的裸眼远视力下降,近视力多不受影响。

视野缩小

病理性近视可有周边视野缩小,特别是蓝色视标较红色视标缩小明显,可能由屈光状态不同、眼结点向前移位或周边部视网膜病变所致。可出现生理盲点扩大或中心暗点、旁中心暗点,多由视盘周围的视网膜的器质性或功能性改变所致。

对比敏感度变化

病理性近视的对比敏感度多有下降,是由视网膜血液循环障碍所致。

外隐斜或外斜视

这种症状是由近视眼调节作用长期松弛,集合相对过多,二者失去生理性协调,影响了眼肌平衡所致。外隐斜者多有视疲劳的症状,外隐斜多发展为恒定性外斜视。

睑裂缩小

近视患者为了看清远物,常通过皱眉、收缩眼轮匝肌使睑裂眯成细缝,以减轻球面像差,增加焦点深度,从而提高视远物的清晰感。眯眼动作是近视眼,特别是伴有散光者经常采用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眼球突出

这是由高度近视的眼轴显著变长所致。

前房变深

高度近视眼由于玻璃体溶解,晶状体失去支撑,导致晶状体后退

瞳孔变大

由于近视者少用调节或不用调节,同时支配睫状肌及瞳孔括约肌的同一神经冲动减少, 因而瞳孔较大。

晶状体的变化

正常情况下,近视眼的晶状体与非近视眼的晶状体相同。若出现晶状体混浊,其混浊进展缓慢,不易全部混浊,以核心混浊多见,多呈棕黄色、棕色、红棕色甚至棕黑色等。

玻璃体变化

各类近视眼都可出现不同程度的玻璃体的液化、变性、混浊及后脱离。

视力疲劳

在低度近视较常见,它不是因调节强引起,而是因为调节与集合不协调所致。高度近视由于所观看的目标很近,集合作用无能为力,多采用单眼注视,反而很少引起眼疲劳。

其他症状


低度、中度近视眼,其眼球一般无变性改变。而高度近视多属于轴性近视,其伸长主要限于眼球后极部,可有轻度眼球突出、前房稍加深,玻璃体及眼底的变性改变较为显著。

并发症

白内障

晶状体混浊可为后极型,亦可呈核性,色棕黄,病程进展较慢。核性混浊者因晶状体屈光力增加,可使近视程度一时性加深。

青光眼

在近视患者中,开角型青光眼患病率为正常人的6~8倍。正常眼压性青光眼及可疑青光眼的比例也明显高于其他人群。由于高度近视眼的巩膜壁较薄,采用眼压计测定的眼压多数偏低,早期容易漏诊。

视网膜脱离

近视眼人群中的发生率为其他人群的8~10倍,多见于中、高度近视眼(-5~-8D)。由于变性的玻璃体与有退行性变或囊样变性的视网膜粘连,在玻璃体长期不断牵引下,包括外力作用下,一些部位的变性视网膜被拉出裂孔或撕裂。液化的玻璃体可从此裂口处流入视网膜下,从而使视网膜隆起而脱离。早期由于变性玻璃体对视网膜的牵引,可引起刺激征象,如闪光感等。


就医


近视眼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于改善症状、延缓病情极其重要,尤其对于有近视眼家族史、既往有视网膜疾病病史、长期用眼过度等,要定期进行视力检查。对于有疑似近视眼临床表现的患者更应该及时就诊以明确诊断。

就医指征

  • 对于高危人群,定期体检非常有必要,重视体检中的视力检查。无论是不是高危人群,一旦体检中出现视力异常都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 在体检或其他情况下发现视力、视野异常,并出现视物不清、眼前黑影、频繁闪光等症状,合并近视眼特别是高度近视者,应及时就医。

就诊科室

  •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眼科就诊。

  • 若患者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或并发症,如头晕、头痛到神经内科就诊。

  • 如出现突发失明、昏迷可到急诊科就诊。

中医眼科
中医治疗近视的方法有以下几点:
1、穴位治疗,也可以通过针刺的方式、按摩的方式对于穴位进行刺激,改善眼睛局部的血液循环,调节视神经,对于恢复眼肌的生理功能具有很好的疗效。
2、通过中药进行治疗,常见的是调节肝肾的治疗方向,比如六味地黄丸等药物,对于改善人体的经络通畅,调节视力下降都有好处。
3、通过其他治疗方式,比如耳针、热敷等方式,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个人以为近视原因主要是眼睛的活动能力下降,可以通过不停的自我锻炼的方式,比如转眼珠、反复练习眼部肌肉,对于治疗疲劳、治疗近视有好处。

 


上一篇:2、沙眼

下一篇:眼睑下垂手术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