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劈裂


视网膜劈裂是指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内部发生分离(劈裂为内、外两层)的病变,根据发病年龄和病因可分为先天性视网膜劈裂(多见于儿童)和获得性视网膜劈裂(多见于老年人)。治疗需根据病变类型、严重程度及是否出现并发症(如视网膜脱离、玻璃体积血)而定,核心原则是 “预防视力丧失,及时处理并发症”。

一、先天性视网膜劈裂(青少年型)

多见于男性儿童(X 连锁遗传),常累及黄斑区和周边视网膜,早期可能无症状,随病情进展可能出现视力下降、视野缺损。

1. 无并发症时:随访观察

  • 若劈裂局限、未累及黄斑且无进展,无需特殊治疗,定期(每 3-6 个月)进行眼底检查(如眼底镜、OCT)即可。

  • 日常需避免剧烈运动(如蹦跳、撞击),防止劈裂加重或诱发视网膜脱离。

  • 家长需关注儿童视力变化,避免眼部外伤。

2. 出现并发症时:积极干预

  • 视网膜脱离:是最常见的严重并发症,需尽快手术治疗,常用术式包括:

    • 巩膜扣带术:通过在眼球外壁放置硅胶带,封闭劈裂区的裂孔,缓解视网膜牵拉。

    • 玻璃体切割术:适用于复杂视网膜脱离(如劈裂范围大、合并玻璃体增殖),切除玻璃体、复位视网膜后填充气体或硅油顶压。

  • 玻璃体积血:若出血少量可自行吸收,需卧床休息、避免剧烈活动;大量出血无法吸收时,需行玻璃体切割术清除积血,防止牵拉性视网膜脱离。

  • 黄斑劈裂:若黄斑区劈裂导致视力明显下降,目前治疗存在争议,部分研究尝试玻璃体切割术联合内界膜剥除,但效果因人而异,需严格评估后谨慎选择。

二、获得性视网膜劈裂(老年性)

多见于 50 岁以上人群,常发生于周边视网膜(尤其是颞下象限),多数无症状,多因体检发现。

1. 无并发症时:定期观察

  • 若劈裂范围稳定、无扩大趋势且未出现裂孔,无需治疗,每年 1 次眼底检查即可。

  • 注意控制全身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避免眼部外伤,减少劈裂进展风险。

2. 出现并发症时:手术干预

  • 视网膜脱离:劈裂外层若出现裂孔,可能诱发视网膜脱离(劈裂区与视网膜外层分离),需手术封闭裂孔,常用术式:

    • 巩膜扣带术:通过冷凝或激光封闭裂孔,用硅胶带顶压眼球壁,促进视网膜复位。

    • 玻璃体切割术:适用于复杂病例(如合并玻璃体牵拉、多发裂孔),联合气体填充固定视网膜。

  • 玻璃体积血:劈裂区血管破裂可导致出血,少量可自行吸收;大量出血(影响视力)时需行玻璃体切割术清除积血,同时处理劈裂区病灶。

三、关键检查:明确病情

无论哪种类型,确诊和评估需依赖以下检查:


  • 眼底检查:直接观察劈裂区形态(如囊样隆起、劈裂边缘)。

  •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清晰显示视网膜劈裂的层次、是否累及黄斑及厚度变化。

  • 眼底照相 / 超广角眼底成像:记录劈裂范围,便于随访对比。

  • 眼部 B 超:若玻璃体积血遮挡眼底,可辅助判断是否合并视网膜脱离。

四、总结:治疗核心

  • 无症状、无进展:定期随访(避免剧烈运动 + 眼科检查)。

  • 出现并发症(视网膜脱离、大量出血):及时手术(巩膜扣带术或玻璃体切割术),防止视力不可逆丧失。


视网膜劈裂本身进展缓慢,但并发症(如视网膜脱离)可能快速致盲,因此定期眼科检查(尤其是高危人群:儿童、老年人)是早期发现和干预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