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劈裂病理病机


视网膜劈裂(retinoschisis)的病理病机核心是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内部的层间分离(即神经上皮层劈裂为内、外两层),而非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之间的分离(后者为视网膜脱离)。其发生机制因类型(先天性 / 获得性)不同而存在差异,本质与视网膜组织结构异常、细胞连接破坏或退行性改变相关。

一、视网膜的结构基础

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由多层细胞及细胞间连接构成,从内到外依次为:


  • 内界膜(与玻璃体相邻)

  • 神经纤维层、神经节细胞层、内丛状层、内核层

  • 外丛状层(内核层与外核层之间的连接层,含大量细胞突起及黏附结构)

  • 外核层(感光细胞胞体所在)、外界膜、感光细胞层(视杆 / 视锥细胞的内节、外节)


视网膜劈裂的分离部位局限于神经上皮层内,不同类型的劈裂发生在不同层次:


  • 先天性视网膜劈裂多位于内核层与外丛状层之间

  • 获得性视网膜劈裂多位于神经纤维层与神经节细胞层之间(内层劈裂)或外丛状层附近(外层劈裂)。

二、先天性视网膜劈裂(青少年型,X 连锁遗传)的病理病机

1. 遗传基础:RS1 基因突变导致细胞连接异常

先天性视网膜劈裂为 X 连锁隐性遗传,致病基因为位于 Xp22.13 的RS1 基因(retinoschisin 1),该基因编码视网膜劈裂蛋白(retinoschisin)。


  • 正常功能:视网膜劈裂蛋白主要表达于视网膜内核层、外丛状层及感光细胞层,是维持视网膜内层(尤其内核层与外丛状层)细胞间连接的关键分子,可通过促进细胞黏附、稳定细胞外基质维持层间结构完整。

  • 突变影响:RS1 基因突变导致视网膜劈裂蛋白结构或功能异常,使内核层与外丛状层之间的细胞连接(如黏着斑、缝隙连接)破坏,层间黏附力下降,易发生分离。

2. 病理过程:层间分离与继发改变

  • 早期:视网膜内层(内核层附近)细胞连接薄弱处首先出现微小裂隙,随时间推移,裂隙逐渐扩大形成劈裂腔(schisis cavity)。

  • 腔隙内容物:劈裂腔内充满清亮液体(主要为组织液,含少量蛋白质),因细胞连接破坏后液体渗入层间所致。

  • 黄斑受累:约 50% 患者合并黄斑劈裂,表现为黄斑区神经上皮层内囊样改变(因中心凹处细胞连接同样受损)。

  • 并发症基础:劈裂外层(靠近外核层)若因牵拉或缺血发生破裂,可形成裂孔,进而诱发视网膜脱离(劈裂腔与视网膜下腔相通)。

三、获得性视网膜劈裂(老年性)的病理病机

多见于 50 岁以上人群,为视网膜周边部的退行性改变,无明确遗传因素,与视网膜老化、缺血及玻璃体牵拉相关。

1. 视网膜退行性改变:周边视网膜缺血与结构薄弱

  • 周边视网膜(尤其颞下象限)血供相对较差,随年龄增长,视网膜血管硬化、血流减少,导致局部组织缺血缺氧。

  • 缺血可诱发细胞外基质代谢异常(如胶原纤维变性、黏多糖积聚),使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内的连接结构(如外丛状层的纤维支架)变疏松,层间黏附力下降。

2. 玻璃体牵拉:机械力诱发层间分离

  • 老年人玻璃体逐渐液化、玻璃体皮质与视网膜内界膜之间的粘连逐渐松弛,但部分区域(尤其周边视网膜)仍存在异常粘连。

  • 眼球运动时,粘连的玻璃体皮质牵拉视网膜内界膜及内层神经纤维层,长期机械力作用下,薄弱的层间(如神经纤维层与神经节细胞层之间)发生撕裂,逐渐形成劈裂腔。

3. 病理特点:外层劈裂与裂孔风险

获得性劈裂多始于视网膜周边部外层(外丛状层附近),随病情进展,劈裂腔可向赤道部扩展。


  • 若劈裂外层(靠近外核层)因牵拉或缺血发生破裂,可形成外层裂孔,此时液化的玻璃体可通过裂孔进入视网膜下腔,诱发视网膜脱离。

四、先天性与获得性视网膜劈裂的病机差异总结

特征先天性视网膜劈裂(青少年型)获得性视网膜劈裂(老年性)
核心机制遗传缺陷(RS1 基因突变)导致细胞连接先天异常视网膜老化 + 缺血 + 玻璃体牵拉导致后天结构薄弱
劈裂部位内核层与外丛状层之间神经纤维层与神经节细胞层之间(或外丛状层)
诱因无明显诱因,出生时已存在潜在异常年龄增长、玻璃体退行性牵拉、局部缺血
组织学基础视网膜劈裂蛋白功能缺失,细胞间连接先天缺陷细胞外基质变性、层间结构退行性松弛

总结

视网膜劈裂的本质是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内特定层次的结构分离,其核心病机为:


  • 先天性:因基因突变导致视网膜内层细胞连接蛋白(如视网膜劈裂蛋白)功能异常,层间黏附力先天不足;

  • 获得性:因视网膜老化、缺血及玻璃体牵拉,导致层间结构退行性薄弱,在机械力或代谢异常作用下发生分离。


两种类型均以 “神经上皮层内部分离” 为特征,而并发症(如视网膜脱离)的发生多与劈裂外层破裂、液体渗入视网膜下腔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