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劈裂(retinoschisis)的病理病机核心是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内部的层间分离(即神经上皮层劈裂为内、外两层),而非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之间的分离(后者为视网膜脱离)。其发生机制因类型(先天性 / 获得性)不同而存在差异,本质与视网膜组织结构异常、细胞连接破坏或退行性改变相关。
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由多层细胞及细胞间连接构成,从内到外依次为:
视网膜劈裂的分离部位局限于神经上皮层内,不同类型的劈裂发生在不同层次:
先天性视网膜劈裂为 X 连锁隐性遗传,致病基因为位于 Xp22.13 的RS1 基因(retinoschisin 1),该基因编码视网膜劈裂蛋白(retinoschisin)。
多见于 50 岁以上人群,为视网膜周边部的退行性改变,无明确遗传因素,与视网膜老化、缺血及玻璃体牵拉相关。
获得性劈裂多始于视网膜周边部外层(外丛状层附近),随病情进展,劈裂腔可向赤道部扩展。
特征 | 先天性视网膜劈裂(青少年型) | 获得性视网膜劈裂(老年性) |
---|---|---|
核心机制 | 遗传缺陷(RS1 基因突变)导致细胞连接先天异常 | 视网膜老化 + 缺血 + 玻璃体牵拉导致后天结构薄弱 |
劈裂部位 | 内核层与外丛状层之间 | 神经纤维层与神经节细胞层之间(或外丛状层) |
诱因 | 无明显诱因,出生时已存在潜在异常 | 年龄增长、玻璃体退行性牵拉、局部缺血 |
组织学基础 | 视网膜劈裂蛋白功能缺失,细胞间连接先天缺陷 | 细胞外基质变性、层间结构退行性松弛 |
视网膜劈裂的本质是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内特定层次的结构分离,其核心病机为:
两种类型均以 “神经上皮层内部分离” 为特征,而并发症(如视网膜脱离)的发生多与劈裂外层破裂、液体渗入视网膜下腔相关。
上一篇:黄斑变性的治疗